欢迎您登录 青岛市殡葬服务网!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0532-84961513
地址
青岛市重庆南路178号
邮箱
qdbzxh@163.com

生之灿烂 逝之静美——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沪两地举行

2022-05-05 09:38:53  3764612次
字体:加大 减小

3月27日,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大博雅中华厅及上海(线上)两地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处处长曹洪峰等领导和嘉宾出席论坛,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CCTV主持人敬一丹、知名企业家黄怒波、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等来自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死学、传播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演讲,医疗、殡葬等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领域师生以及网上报名的公众人士来到论坛主会场,并有近四万网友在线观看了论坛直播。

首先,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发表主旨演讲“美与衰老”。韩启德表示,衰老不可抗拒,但可以适度延缓,要学会与其共生。不同的态度取决于对人生、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也由此决定了晚年生活的质量乃至衰老的进程。他还介绍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这是一项新的事业,关涉每一个人生命落幕的质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代表学院致欢迎辞。他表示,近年来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一直致力于全新社会形态下生命观念、死亡观念、死亡纪念文化的探讨,积极推动全社会对于生死问题深入探究,不仅有哲学、伦理以及美学思考,还深入到殡丧、医疗等实务环节。今年更是将死亡话题延展到衰老领域,希望与会嘉宾及全社会都参与进来,碰撞出更多新思想、新观念。

随后,来自政府部门、学界、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就相关议题展开阐述和讨论,形成并由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安杨宣读“2022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人固有一老,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如泰山者,人格流芳,化作永恒。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死亡的遐思可以更暖,信念让生命充满力量。


学术探讨:生命审美 把死亡带回生活

主论坛环节中,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首先发表了题为“生命的别离:从凄凉到壮丽”的破题演讲,他表示死亡与美的阐述,并不是一味地赞美死亡、讴歌死亡,而是赋予死亡以纯美的意境、意蕴、意味、意思。在实务性的认知层面,它包括了安宁疗护,探讨死亡的尊严美;殡丧料理,探讨丧葬的境遇美和流程美;哀伤关怀,探讨抚慰的灵性美。王一方最后提出美育与生死共同体文化的缔结,倡导美丽、诗意、精神的殡葬文化。

CCTV主持人、作家敬一丹发表了题为“亲情陪伴中的爱与美”的演讲,她从自己送别母亲的经历和感受出发,提出当无药可救时,精神慰藉是“药”;天渐暗时,信息沟通是“灯”;泪别时,认识生命是“课”;有质量的陪伴,是“爱”。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北京丹曾文化创始人黄怒波发表了题为“山神的孩子——世界之巅的生命审美”的演讲。这一位先后登顶乞力马扎罗峰、慕士塔格峰、卓奥友峰乃至珠穆朗玛峰等的登山爱好者、诗人,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了向死而生的感悟:“每一次登顶后我都祈祷下山时能看到雄鹰在飞,主要是我害怕死亡的死,害怕在冰峰上的刚硬……我猜想那些躺在8000米以上仰望太阳的死一定考虑着一千年以上的问题,那是一种死在阳光下被照耀,被闪亮,被慢慢地划过。”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委员会成员丛亚丽则带来对《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把死亡带回生活》的解读和启示。她引用报告联合主席Dr Richard Smith所言:“临终时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往往被忽视。当前制度加重了临终治疗不足和治疗过度,忽视患者尊严,增加患者痛苦,并导致资源利用不当。”为此丛亚丽呼吁,重新平衡公众对死亡和临终的态度,增强社会和社区力量,增加死亡叙事和交流,通过提升死亡质量而促进美好生活。

实践应用:生命之美 科技艺术之歌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泰康终极关怀首席执行官陈平发表了题为“安宁疗护之我见”的演讲。从1988年中国首家安宁疗护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到2017年、2019年国家卫健委先后发布第一批、第二批安疗病房试点,安宁疗护事业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陈平认为应打造专科医院或病区,减轻医保压力;提供居家安疗服务,降低服务成本;对接身后增值服务,反哺医疗发展。

哲学博士、生死学专家雷爱民发表了题为“哀悼音乐与音乐哀悼”的演讲,他认为音乐哀悼的意义在于节哀、释哀和安哀,是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和向往永恒的表达。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不同群众对死亡的信念是不同的,对死亡带来的悲伤的表达方式也是不同的,因而哀乐也不只有一种,它可以因主题不同而丰富多彩。临终场所、墓园、殡仪馆等死亡事件相关场所使用的音乐,可以包含离别、告别、悲伤、新生、希望、爱、悔悟等多种场景或情绪。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创造性艺术教育及治疗》编委彭勇文发表了题为“诗歌疗法与死亡超越”的演讲和吟诵。他提出的整合性诗歌疗法,整合了我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太极等传统身心锻炼法和表演艺术的声音训练法等,吸收国外诗歌治疗的理论、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治疗模式。他表示诗歌具有表达、凝聚、联结、强化意义与存在等作用,从而强化共同目标与价值,联结众人成为生命共同体,以不朽的精神超越死亡。

艺瓦建筑设计创始人、澳大利亚注册建筑师王元结合自身参与设计的生命告别场所和建筑方案,发表了题为“生命建筑的场所精神”的演讲。他表示作为生命文化建筑师,应尊重流程、文化、信仰、人性,体现地域、场所、人文和文化精神。一方面利用自然的元素来疗愈死亡带给亲属的哀伤,另一方面为生命建筑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表达信仰的力量,认真体察人们的感情需求和精神需求。墓园不单单是安葬逝者的物质属性,也是生者追思逝者、净化心灵、冥想生命的精神场所。

福寿园国际集团生命文化产品中心技术总监、上海福寿云生命信息科技总经理于浩发表了题为“用科技延展生命之美”的演讲。他认为科技之于生命有了四个方向的延展,一是通过数字世界拓展了生命的维度,二是通过数字天堂、云上纪念延续了生命的长度,三是通过数字礼葬、礼祭让生命更有温度,四是通过面向普通人的数智化载体增加了生命的广度。未来的“数智陵园”将是治愈的空间,是文化传承之地,是城市的人文地标。

关于北京大学清明论坛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医疗观、殡丧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和福寿园于2018年发起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论坛借清明节之特殊氛围,研讨“死亡辅导”、“死亡关怀”、“医疗·殡葬一体化”等话题,以期不断打破避讳死亡的语境与禁忌思维,丰赡国人的精神家园,让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论坛汇集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周程,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葛剑雄,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著名专家凌峰,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知名媒体评论员李智勇等一批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与媒体人,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深入探讨对生命的尊重、对死亡的关怀,旨在为中国当代社会的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提供全新的理念与指导。

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目前已举办四届,累计共有1000余人参加论坛现场,网上直播观看人数达10余万。未来北京大学清明论坛还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持续举办,并不断跨界、跨地域、跨学科运作。

 

 


在线QQ 首页 在线咨询
0532-84961513
服务热线 移动端浏览
通过手机继续浏览
返回顶部